刘丕华官方网站
http://28157.diaosu.cn
刘丕华首页>文章>正文

取金缮用—金缮工艺在陶瓷修复中的独特意蕴

更新时间:2024-05-03 00:30:19 作者:刘丕华

摘要: 陶瓷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易碎是陶瓷的自然属性,那么陶瓷修复技艺也就成为中国陶瓷史和手工艺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金缮是一种用漆艺修复瓷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面对不完美,展现出别样的视角,展现出不一样的美。

关键词:金缮,陶瓷修复,髹漆工艺,美学

1、金缮工艺

   说到陶瓷修复技艺我们会想到金缮,金缮工艺是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装饰性较强。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类似,金缮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相对于另一种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而言,金缮修复不用在瓷器上打孔对瓷器伤害最小。现代文物修复有三大公认原则:可识别、可逆转、最小介入。金缮则最能体现这些原则要求。

金缮名称源于日本,但工艺本身却未必日本原创。中国漆艺历史悠久,2013年11月,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出迄今有8000多年的漆弓残件,上面漆依旧坚固,鲜亮如新,漆是一种粘性极强,有“如胶似漆”的说法,非常稳定的物质,有很强的可塑性。瓷器表面非常光滑,一般物质很难附着在其表面,但在法门寺地宫中藏有一只秘色瓷碗,碗的外壁用漆艺中金银平脱的工艺装饰,十分漂亮,如今过去一千多年了,生漆还牢牢附着在上面,由此可以看出生漆的粘度和牢度。法门寺这件金银平脱秘色瓷碗,也是世界上最早一件瓷器与大漆相结合的产物。

器物修复,装饰器物是我国一项历史悠远的传统技艺。明代中期,是我国的文人艺术和工艺美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园冶》、《长物志》、《髹饰录》等一大批工艺美术专著。明代黄大成所著的《髹饰录·尚古第十八》云:“补缀:补古器之缺----”明确提到用大漆修缮古器旧物。清代兰浦所著的《景德镇陶说》中引用明初《墨娥小录》一书中记叙的“粘碗盏法”和“粘官窑器皿法”,虽然所记述的方法是采用蛋清,面粉,石灰等材料,并未用大漆调和,但这种粘接工艺无疑是金缮工艺的前身。

明清两代,古物收藏风气的兴盛加之文人审美的推波助澜,使得陶瓷器物修补行业愈发繁荣,锔补,漆补等技艺也逐渐发展成文人贵族所欣赏的工艺。特别到了清代,上等瓷器的修补和修复受到皇帝的直接关注,尤其热衷瓷器的雍正,乾隆,嘉庆三位皇帝都曾多次亲自批示和指导修复。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至宣统年间,清代宫廷陶瓷修复修缮工艺包括清洁、打磨、镶扣、胶黏,蜡补、金补、锔补、褪色、复烧、做旧等十种。其中的“金补”,即陶瓷补金,也就是日本所称的金缮。据专家考证,在乾隆时期或之前补金修瓷工艺就在清宫中应用,现存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汝窑天青釉洗上,也有多处以补金工艺修缮的痕迹。就食物来看,清代补金工艺一般使用在贵重的瓷器上,以彰显珍贵性。不过由于缺少清代宫廷金补工艺的进一步文献资料,清代补金工艺与现在的日本金缮工艺所使用材料、工艺是否相同,还有待证实。

2、金缮工艺的独特意蕴

金缮工艺是对残缺的改善,对残缺的包容。从文物修复的三原则可以看出:一,可识别是指修复之后和之前对比,修复的部分能够看清楚,和原本有所差异,但不会干扰者的判断,不会失去文物的“原真性”。二、最小介入是指器物原来是什么形状,破损后不再做减法改变它,如锔瓷的修复方法需要打眼,有一定接入,不符合最小介入原则。三、可逆转是指修复后如果未来没有更好的修复方法,那么目前修复的部分可被拆除,修复部分并不是永久性的。金缮工艺虽然古老,但符合这三个原则。目前国际博物馆陈列的瓷器,有很多是用金缮工艺修复的。金缮工艺的哲学意蕴,就是对残破事物的包容接纳,

金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虽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

近几年,金缮修复在国内流行起来,这和本地区的文化、审美水平有关。人们感受到人生无常,世界多变,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保持着对美的向往,那么这就是金缮文化产生的基础,它不是掩盖残缺,而是把残缺凸现出来。换而言之,面对残缺和不幸,不去嫌弃它,而是正视它,用种最完美的手段来对待残缺。

    金缮工艺有它独特的审美意蕴,在瓷器表面用金修缮,在色彩上形成很大的视觉冲击力,使瓷器在本身的基础上透出破损的禅意,使人们更加爱护,深思。在构成上,打破了瓷器原有的单调,增加点线面的对比,一根根金线附着在瓷器之上,加之破损的小点,大面积的金面,便组成了一幅极具现代感构成,当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交织到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侘寂”是日本美学意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侘寂所描述的就是残缺之美。完美的事物瞬间瓦解,变成一堆瓦砾,这是“非美”的,或者说是“丑陋”的,但是美可以从丑陋中脱离出来,幻化成美。美是发生在人和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只要有适当的环境,脉络或观点,美便能自然萌发,因此,美是一种意识状态的转变,一种诗意和优雅的时刻。金缮则是基于这种美学是想的实践。

3、金缮的功能取向与艺术追求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古代陶瓷的拍卖行情一路飙升,即使是那些以往不被藏家关注的,略有破损和瑕疵的古旧瓷器,价格也水涨船高。对这类破损或有瑕疵的瓷器进行专业修复,有助于文物的保存并提升它的市场价值。大漆和黄金无毒无害,物理性能稳定,经由金缮工艺修复过的古旧瓷器,也能作为实用器具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另一方面,随国内茶道的逐渐兴起,日式茶道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品茶、赏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与社交方式。那些从日本流入和回流的茶器与古玩中,不乏金缮复过的精品文物。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国人的艺术视野。伴随着国内手工艺的复苏,手工制作的器物与手工技艺逐渐成为文化热点而备受关注,许多青年艺术家也乐于投身到金缮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手工技艺中来。

    金缮作为一种修复技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虽然每次修缮的工序大体相同,但就每一个修复的项目而言,每一项修复工作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不同陶瓷品类,不同的残损程度,不同的器物形制,如何去修复、如何去把握器物原有的韵味或创造完全不同的审美意象,却是一项颇费思量的艺术创作

过程,也存在艺术个性的发挥空间。单从修理行为的目的和结果角度出发,金

缮工艺包含“金漆修补”、“随色修复”和“自由改造”三个不同的工作方向。金漆修补,即以恢复功能为目的,对已破损器物进行修理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以金色装饰修补痕迹,这是最为常见和实用的传统处理方式。随色修复,偏重于复原器物的审美价值,通过修缮外观以接近原物,达到鉴赏和展示其珍贵程度的目的,类似于《髹饰录》中提及的“补缀”和清代宫廷陶瓷修复中的“随色”工艺。有经验的漆工,能调出与原有器物极为接近或与之相协调的色彩,通过高超的描绘技艺,掩盖修饰破损瓷器的痕迹,尽可能地还原器物应有的色彩、质感

和韵味。相对于常见的金漆修补,这种工作方向有一定难度,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漆艺造诣和高雅的鉴赏品位。自由改造,主要针对残损较为严重的器物或残片,通过主动地添加、改动或转变残器的外观或功能,或结合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作出符合现代生活的实用造型,或呈现纯粹艺术性的视觉效果。

    金缮是一种基于残缺美的修复技艺,是一项有诸多限制,但依然保有一定个性发挥空间的现代手工艺。每一次修缮实践,都是一件器物新生的过程。金缮工艺有独特的意蕴,以至于被大多数人喜爱。

产考文献:

1、髹金缮物——金缮工艺琐谈    王晓戈  中国艺术时空,2015

2、金缮尽美    邓斌  美术观察,2014

3、髹饰录  黄大成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